当前位置: 首页 > 监测评价
监测评价

“数字素养提升工程”第39期:李兵主讲中文医学术语体系及应用

时间:2025-05-23

       2025年5月22日,吉林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开展“数字素养提升工程”第39期活动,监测评价科副主任医师李兵主讲中文医学术语体系及应用。

       目前,国际上主流的医学术语包括SNOMED CT (医学系统命名法)、ICD(国际疾病分类)、UMLS(统一医学语言系统)、MeSH(医学主题词表)、LOINC(观测指标标识符逻辑命名与编码系统)、RxNorm(临床药品标准命名)等,SNOMED CT主要用于提取、编码和分析临床数据、与其他术语相互映射、促进系统间的语义互操作;ICD主要用于疾病的统计分类;UMLS通过映射工具可以将不同术语集联系起来,消除概念的变异,解决检索不全的问题;MeSH主要用于文献检索和组织;LOINC提供标准化术语来描述临床观测结果,促进数据的准确交换和共享;RxNorm用于促进药物信息的准确记录和交换。中文医学术语主要有临床医学名词、中医药学名词、中文医学主题词表、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中文国际疾病分类代码、药品分类与代码、临床检验项目分类与代码、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中文医学术语是卫生信息交换共享的重要基础以及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知识层核心,我国中文医学术语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缺少统一的临床医学术语标准,尚未形成全量业务数据的语义统一。中文医学术语标准的开发应满足我国医疗健康行业发展多方位的需求。保证涵盖所有临床常用术语,还应满足电子病历、医疗保险等信息系统的建设需求,能够支持与临床诊断、药物、实验室、多组学、影像学等多种术语标准的融合使用。要系统设计中文医学术语体系框架,需要与医学领域其他术语标准协调一致,还必须考虑与国外及国际医学术语系统的一致与协调,以便将来协调互用。中文医学术语标准设计应采用先进的术语设计理念和研究成果,应充分考虑借鉴或复用现有知识系统,吸取国际主流医学术语标准的建设经验,选择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路线。中文医学术语标准开发需要技术和管理并重,保障术语标准的可持续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信息医学研究所基于《T/CHIA 16-2020 医学术语(含中医)分类框架体系》开发的中文医学术语(含中医)集分28个顶级分类概念和33个亚类概念,涵盖了症状和体征、疾病、治疗、生理结构与功能系统、药物、器械、标本、实验室操作、有机体、环境与定位等术语分类。为服务中医药信息化,还涵盖了中医症状和体征、中医疾病、中医证候、中药等术语分类;涵盖了生物医学相关的细胞、表型等术语分类。

       现在,中文医学术语(含中医)集已编著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领域的65万个医学概念、80万条术语。中文医学术语系统包含了术语基本模型层、术语集层、知识图谱层3层结构。术语层作为中文医学术语模型的基础,负责概念与术语的收录,区分首选词和同义词,并赋予统一的概念编码。术语集层重点工作是“分类框架”和“层级关系”的设计。知识图谱层的重点工作是将术语集中的术语按照语义类型和语义关系进行标识与关联,形成知识图谱,用以描述医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李成哲报道 



初审:陈碧心

复审:张婷婷

终审:武金玲

主办单位:吉林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

运维: 吉林省星广传媒有限公司 网站访问数:5910587

地址:长春市景阳大路3255号 0431-85006613

吉ICP备18006490号-1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731号